義守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士哲指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G蛋白耦合受體」(GPCRs)的研究,這在醫療技術的發展上,的確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目前世界上大約50%的藥物都因為這項研究才得以開發,國內相關的研究,也以藥理和生理學領域學者參與最多。
黃士哲解釋,人體細胞有細胞膜與外界隔絕,細胞膜外的訊息主要靠GPCRs接收、傳遞到細胞膜內,進而引發細胞內器官甚至是身體神經、腺體做出反應。
他形容,如果GPCRs主導的訊息傳遞途徑發生異常,就可能導致糖尿病、視覺障礙、氣喘、憂鬱症及特定癌症等疾病。
今年的諾貝爾獎評審在公布的文件提到,科學家們要了解「受體」,才能研發副作用較少的更好藥物。
美國科學家雷夫科維茲(Robert Lefkowitz)、柯畢爾卡(Brian Kobilka)因為研究GPCRs中的「β-腎上腺素受體」結構而獲獎。其實,前一陣子在台灣社會引發不小爭議的「瘦肉精」也與此有關。
「瘦肉精」其實是中國大陸的用語,早期台灣稱作「健健美」,它就是一種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前陣子很「紅」的另一個名詞「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就是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的其中一種。
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包含了一系列化合物,類似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如果善用的話,可以治療人體的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氣管炎。
另一方面,在動物體內會影響骨骼肌、脂肪組織的生長和代謝,可以增進瘦肉比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