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常見之茵陳品種比較(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83期)
   作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 顏三豐 藥師
   日期:
 
   

 

 

 

藥名相似者為北茵陳屬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 L.的乾燥全草。藥用部位為乾燥全草,可帶根或不帶根,長約30~40cm,莖粗約2~3mm,葉面灰綠微帶棕紫色,密被毛茸,節明顯,節間長2~3cm,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綠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無花序。氣微香3

參、臨床應用5

1、黃疸。若治療身目發黃,濕熱蒸鬱,見發熱,黃色鮮明,小便短赤之陽黃證,常配伍梔子、大黃,如《傷寒論》茵陳蒿湯;若黃疸濕邪重於熱邪,小便不利者,可與茯苓、豬苓同用,如《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茵陳五苓散;若脾胃寒濕鬱滯,陽氣不得宣運之陰黃證,證見黃色晦暗,畏寒腹脹,多配伍附子、乾薑等熱性藥,如《衛生寶鑑·補遺》茵陳四逆湯。

2、濕溫。濕溫證濕熱並重者,常配伍滑石、黃芩、白荳蔻,如《溫熱經緯·方論》甘露消毒丹。

3、濕瘡瘙癢。《醫學入門·本草》謂能「消遍身瘡疥」。茵陳苦微寒,有解毒療瘡之功,故可用於濕熱內蘊之風疹、濕瘡等皮膚病,現今常配伍白鮮皮、苦參根、地膚子等清熱利濕藥。

肆、結語

茵陳為台灣常見中草藥,但因歷年來各地別名甚多,導致誤用品種很多,台灣則常誤用唇形科牛至的全草當茵陳蒿使用。這些誤用品不僅植物科別、基原完全不同,甚至臨床用途也不盡相同,因此臨床上應注意正確辨識藥品基原並區別使用。(本文完)

參考資料

1. 張憲昌:台灣藥用植物圖鑑,第1版。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7:340。
2. 劉國應:華佗巧識退黃茵陳。明通醫藥,2010;398:22-3。
3.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第2版。台中,中國醫藥大學,2005:1005,1007。
4.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205-7。
5. 顏正華:中藥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