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為中老年族群常見的退化性骨關節疾病,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通常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會累及骨質及滑膜、關節囊及關節等其他結構,跟風寒濕邪久留或年老體衰致骨失充養,進而導致骨質脆弱。
張盈瀅醫師指出,骨關節炎屬於骨痹、痹證、筋痹等範疇,古籍《黃帝內經》早就對痹證有所描述,指出因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很容易就合而為痹。如果風氣勝者就稱為行痹,如果寒氣勝者就稱為痛痹,如果濕氣勝者就稱為著痹,同時也認為骨痹是腎虛感寒而發的痹證。
傳統中醫認為,這種疾病的病位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且風寒濕等外邪與人體內外相合就可以致痹,另一方面,中醫也發現人體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基礎,若逆其氣則病,若從其氣則癒,如不與風寒濕之氣相合,則不易為痹。
雖然這種疾病不像腫瘤那樣會令人生懼,但在中老年族群中很常見,加上隨著人口逐漸高齡化,讓骨關節炎的發生機會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令人不得不特別加以重 視,尤其當骨關節炎患者發病時,嚴重者可能出現肢體麻木無力、骨骼疼痛、關節僵硬變形、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活動時可能發出摩擦響聲等症狀,嚴重影響到患 者日常生活,所以值得民眾多加留意。
治療骨關節炎適合內外兼治。張盈瀅表示,中醫認為,骨關節炎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發病原因可歸納為氣滯血瘀、風寒濕痹、肝腎虧虛等三種,治療時宜內外兼治、筋骨並重,也就是內服中藥、外用藥洗,可望提高治療的作用。
本虛標實是指體質是虛證,但表現的症狀為實證。張盈瀅醫師指出,如果是氣滯血瘀的患者,因為損傷氣血將導致作腫、作痛,尤其關節的扭、閃、挫傷將導致關節 內外組織損傷,以致於脈絡受損、血溢於外,甚至於阻塞經絡,導致形成氣滯血瘀,像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必須針對氣滯血瘀的問題進行治療。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是風寒濕痹的患者,初期病位在經絡,中年以後由於肝腎兩虧,氣血不足,同時又受風寒濕外邪乘虛而入,以致於流注經絡而致病,如已久 病則深入筋骨、臟腑。這類型患者雖有本虛,但根本原因其實是在於邪實,所以治療上宜以去風除濕、溫經散寒為主,同時輔以補氣血、益肝腎。
張盈瀅醫師指出,如果是肝腎虧虛的患者,多半隨著人體一步步衰老,最後出現肝腎虧虛、筋骨不榮,以致於腎虛不能主骨充髓等問題,以及肝虛發生時將無以養筋來加以束骨、利機關,最後骨痿筋弱,導致骨質退行性變化而致病,治宜滋補肝腎、養血填精。
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可以配合外在的藥物薰洗,促使藥力可望透過皮膚直達人體經脈,一方面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另一方面起到鎮痛、去邪、消炎等作用,如此內服中藥、外用藥洗,在內外兼治、筋骨並重下,對中老年骨關節炎可望有良好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