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為最常見、惡性度最高的膠質細胞瘤,復發機率高且好發壯年。根據97年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罹患惡性腦瘤者達595人,其中256人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約占惡性腦瘤中四成。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具高度侵犯性,通常惡化快速且多會復發,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更不到10%。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曾漢民醫師表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BM: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瘤,依WHO病理分級,其為惡化程度最高的第四級神經膠母細胞瘤,現有治療選擇十分有限,一向被醫界視為最難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馬辛一醫師表示,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可分為原發與次發性,原發性好發年齡為50至60多歲,次發性則是20至30多歲,這些仍為壯年的患者常因腫瘤壓迫或腦水腫導致腦壓升高,而喪失溝通或行動能力,長時間的照料看護、及失去生活品質的罹病過程,常讓患者與家屬在經濟或身心層面都面臨沉重的負擔。
馬辛一醫師表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由於需要保留患者腦部的運作功能,無法將重要功能區及結構旁被浸潤的腫瘤完全切除乾淨,而需要仰賴後續放射線與化學治療。惟腫瘤對放療、化療容易有抵抗性。當腫瘤再次復發,且第一線已使用過之化療藥物效果不理想時,在以往,患者並無其他藥物的選擇,僅能再次接受放射治療或是安寧緩和照護。
面對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治療選擇稀少的困境,我國衛生署已於民國100年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於復發病人之使用,成為患者復發時的一線曙光。曾漢民理事長表示,腦部是人體血管最多的部位,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腫瘤組織更可見到血管增生狀況,阻止血管增生作用,則可抑制腫瘤成長。
曾漢民理事長表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帶來顯著的生活品質提升,幫助病人重獲行動、認知能力,身為醫師也對病人的進展感到欣慰。但是高額的藥費常讓醫師們無法開口告知此項新治療選擇,擔心有些病人將無力負擔。
健保局終於在今年5/1通過,於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復發時,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之健保給付,以六十公斤的體重來計算,每月可幫助患者節省十二萬多的醫藥費,可說是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與家屬的新福音,但是每十二週需重新評估,無客觀證據顯示病情惡化,才能繼續使用。
馬辛一醫師表示,神經膠母細胞瘤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癲癇、人格突然改變而暴怒急躁、肢體無力不平衡、視野變窄、語言困難等,症狀多變且不典型,因此不易被診斷。醫師提醒民眾,若有上述症狀持續發生,應至醫院神經內外科就診,請專科醫師進行診斷,可接受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或磁振攝影等方式,若發現腫瘤才能早期確診類型與期別,及早接受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