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小兒由於先天不足,若加上後天失養導致脾胃功能較差,運化水液不力,聚濕生痰,留於體內,加上遇外邪侵襲,則引動伏痰,導致哮喘發作。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痰伏於肺為哮喘病根,而痰的來源又與脾、肺、腎功能失調有關。而外在影響因素,包括季節轉變時,溫度、濕度的改變,以及病毒引起的感冒。
陳醫師表示,中醫認為,幼兒因脾腎不足,免疫力低而抵抗力弱,若最初感冒時引起的咳嗽未予以妥善處理,拖延到病情,或只鎮咳沒有從病根治療、化痰,則易造成每次再多受風寒則易生痰火、痰積內化潛伏,久病加重脾腎虛弱,氣不化津,牽連肺氣閉鬱不能排泄,而形成發病病根。之後,就易受外在刺激,而引起氣喘。
氣喘虛證應配合補虛、補陽調理。陳曉鈞表示,虛證氣喘常見包括「寒性氣喘」、「虛喘」症候。治療方向著重包括重溫肺散寒、化痰定喘;以及補肺益腎、降氣化痰。
陳曉鈞表示,虛證氣喘辨證用藥部分,針對「寒性氣喘」,患者常見因為受風寒外邪影響,肺肅降失調,而造成身體偏寒無汗。宿痰內生,阻塞氣道致呼吸急迫,臉色白。常見無預警的發作,突感呼吸困難,呼氣延長,痰稀薄色白如泡沫,喉間哮鳴聲粗而低、鼻涕直流,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治療應採溫肺散寒、化痰定喘方向,藥方可用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
「虛喘」症候多見屬於陰虛痰熱或氣虛痰盛體質。表現可見發病緩慢,氣短而不連續,喉中有痰鳴,聲低氣短,痰少質黏起泡沫,怕風吹,自汗,口唇色紫,易疲勞,苔白質淡,脈虛細無力。治療應配合補肺益腎、降氣化痰,藥方可用麥門冬湯、蘇子降氣湯。
熱證氣喘常見痰偏黃、臉發紅現象。陳曉鈞表示,熱性氣喘由於熱從體內發出,常見伴隨面熱發紅,痰多偏黃,治療應配合清熱宣肺、化痰定喘方向調理。「熱性氣喘」治療應配合重清熱宣肺、化痰定喘,藥方可用麻杏石甘湯、定喘湯。
醫師指出,無論是偏寒喘或熱喘,都著重降肺的氣逆,因此,常選用降氣的藥相配伍,如小青龍湯可搭配三子養親湯,或麻杏石甘湯搭配蘇子、葶藶子等降氣瀉肺的藥。其他如嘔逆者,可加半夏、生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