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血管新生因子抑制藥將臨床試驗

發表於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日期:100年12月19日
 
   

 

 

 

眼內注射治療黃斑部水腫及視網膜病變,往往需要多次進行,患者多感到不便,長庚醫院眼科部教授賴旗俊醫師表示,緩釋型血管新生因子抑制藥物明年將進入臨床試驗,一旦通過完整試驗,未來有望減少注射治療次數,減輕患者的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醫師,眼科醫學教授賴旗俊昨(18)日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講座中指出,眼球內注射類固醇血管增生因子抑制劑可改善黃斑部水腫及抑制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新生血管及玻璃體出血,並減少發炎,是重要的治療方式。但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至少需進行8至9次,醫療支出及耗費的時間都不低,因而醫界持續研發長效型的藥物。賴教授主持的研究顯示酯質的血管增生因子抑制劑藥物可緩釋放藥物持續達6個月,預計明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賴旗俊醫師進一步解釋,一旦視網膜內微血管阻塞,造成視網膜缺氧,細胞發出求救訊號,釋放出血管新生因子,引起視網膜,視神經盤及虹膜上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卻非常脆弱,很容易滲漏或出血。當視網膜血管與屏障崩潰造成生理結構的改變,血管內皮細胞出現變性、滲漏或出血時,症狀即逐漸發生,如果要注射血管新生抑制藥物,必須多次進行。糖尿病是視網膜病變常見因素之一,患者常有視力模糊、眼前出現光點、夜盲、複視;或是喪失周圍的視覺、閱讀困難,感覺眼睛有壓力等症狀。

醫師強調,臨床上有些偏遠地區患者,多次往返醫院,花費許多時間精力,多次注射也增加醫療支出,長效型藥物有研發的必要,但藥物研發亦相當費時,最後仍須通過完整的臨床試驗才能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