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心臟病的林先生,自從心臟瓣膜置換後,十多年來,聽從醫師囑付服用抗凝血藥物,沒想到今年7月底,因背痛吃了消炎止痛藥,不僅沒效,背部還像是被歐打過留下一片瘀青,幾天後,因不小心在刮鬍子時刮傷臉頰,竟然在半夜摸到下巴大出血而驚醒,嚇得他趕快就醫,才知道抗凝血藥物不能與消炎藥併用。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表示,心房顫動是國內最常見且易導致中風的心律不整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且隨著年齡老化而增加;初估全台約有23萬人罹患心房顫動,平均每5小時就有一人死於中風。
根據統計,腦中風患者大約每6人中,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但心房顫動的患者約有1/3出現腦中風,比一般人高出5倍的腦中風危險、2倍的死亡風險。
殷偉賢解釋,心房顫動中風(AF)指心臟跳動不規則,發作時,心臟就像沒有節奏地急速亂打鼓,使左心房內血液滯留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而流出心室進入血液到達腦部,容易造成腦部動脈阻塞,也就是所謂的「栓塞型腦中風」。
而為了要預防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必需要使用一種抗凝血劑藥物,便可大幅降低6成缺血性中風的機率,但因該藥劑量調整頗麻煩,與其他藥物及食物常會出現各種出血併發症的風險,因此目前使用偏低,根據調查,大約只有3成患者會服藥。
63歲的林先生,心臟瓣膜置換迄今已十多年,長年服用傳統抗凝血藥Warfarin,由於該抗凝血藥物作用易被藥物、保健食品以及食物影響,林先生為了自己的健康認真地遵從醫囑,不僅每天監測自己的凝血功能,對於醫師建議會影響藥效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菌類等都敬而遠之,連他最愛的菠菜,十多年來幾乎是只能看不能吃,沒想到今年七月底,卻發生因為服用消炎止痛藥而出血。
經過醫師抽血檢查,發現林先生的抗凝血指數從正常的2至3,飆破至10,右後背大片的皮下出血,就像被嚴重毆打般,立刻要求林先生緊急住院,經過兩個禮拜治療後才出院。
殷偉賢指出,被醫界使用了70多年的抗凝血劑Warfarin療效被肯定,但因為在使用上,最擔心引起顱內或其他重大器官出血的併發症。新一代抗凝血劑只抑制第10因子,較無劑量過猶不及的副作用,今年8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有篇研究顯示,每天口服一次新抗凝血劑,預防腦中風效果和華法林一樣好,可以減少 50%致命失血發生率及33%顱內出血機率,卻比較安全,不過,健保尚未給付,目前是高價自費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