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 - 胃腸道疾病的小幫手-益生菌(probiotics)的使用(下)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42期)
   作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 王筱萍 藥師
   日期:
 
   

 

 

 

 
研究顯示益生菌對胃腸道疾病如抗生素引起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社區型腹瀉、急性腸胃炎等有其治療效果,在大腸激躁症、囊炎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幽門螺旋桿菌治療上則有潛在利益存在。非複雜型的AAD常發生 在初期抗生素治療,發生機率為62%,亦可能延遲至治療後2-6星期發生,這種腹瀉是胃腸道正常菌落受到干擾,導致胃腸道黏膜急性發炎,嚴重度不一,嚴重 時可能會有脫水現象,隨著延長抗生素使用,特別是使用廣效性且胃腸道吸收較差或高膽汁排除的抗生素如第三代cephalosporin、 clindamycin、aminopenicillins單方及含β-lactamase之複方藥物,發生AAD的危險性隨之增加。至於病患特質部份則 以年長或近期住過院包括護理之家,以及免疫功能受抑制者,發生AAD的機會較大。研究顯示益生菌透過降低結腸的pH值,與胃腸道上皮細胞結合修復結腸細胞 壁與致病菌競爭養份和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使用效果孩童較成人大。冬季是孩童急性結腸炎好發期,通常是病毒感染所造成,這些病毒包括rotavirus、 enterovirus、adenovirus等。益生菌可能可以預防孩童急性腸胃炎,同時預防效果與服用益生菌劑量有關,一般建議L.casei, L.rhamnosus GG,和S.boulardii 使用劑量需大於1010-11CFU。大部份的人使用益生菌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但若為早產兒且免疫功能不佳、惡性腫瘤、後天人類免疫缺乏症候群(HIV) 可能會因腸道屏障功能減弱,細菌穿過上皮細胞和黏膜遷移至腸系膜淋巴系統和其它器官造成菌血症產生,其它有少數案例是使用益生菌後造成真菌血症,然這些病 人都有免疫抑制或罹有慢性病且身體虛弱無力的問題,因此益生菌用於上述類型的病人需特別注意。

益生菌的選擇及用藥教育:不同益生菌適用的疾病有所不同,如表二所示。除外,劑型會影響吸收能力,益生菌對環境pH值、溼度、溫度、空氣和光線易敏感,因 此選擇益生菌需考慮配方、有效劑量、製程品質控制、適用疾病種類及儲存方式等。另外益生菌經食用後到達胃腸道的數量及繁殖與否,會受到劑量、配方、胃腸道 pH值、攣動和併用食物或牛奶所影響。選購益生菌應以是否有衛生署認證合格或經具公信力之實驗室檢測合格之產品。

結論

益生菌產品五花八門,產品因劑型、劑量、組成及活性不同而有所差異,然目前益生菌在療效上仍缺乏嚴謹研究的結果,因此醫療人員需根據眾多益生菌研究結果是 否有一致性及研究的品質來做總體評量。除有使用禁忌的病人外,對大部分人而言,益生菌是安全的,至於使用與否,乃取決於個人對產品的期望、成本、效益和喜 好。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pharmacotherapy self-assessment program 6th,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probiotics 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p 83- 91.